欢迎访问中共绩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 局馆概况 | 最新动态 | 机关党建 |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 档案工作 | 党史研究 | 志鉴编篆 | 魅力绩溪 | 专题专栏 | 办事指南
机关党建
参观红色旧址 传承红色基因
参与消费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开展“学李夏,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组织观看警示教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疫情防控,爱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迎新春送春联
县委史志研究室常态化开展“联点
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支部开
绩溪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党支部开展
绩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支
最新动态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组织开展国防教
绩溪县举办《绩溪年鉴(2023
喜讯:绩溪县委党史地方志室三项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开展迎元宵登古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开展新春第一次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开展“迎新春、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开展二十大宣讲
县委党史地方志室观看廉政教育警
绩溪县委党史地方志室“四个一”
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走访慰问
 
红旗漫卷绩溪邑 春风浩荡马蹄疾
当前位置:首页 >详细文章
作者: 党史方志股 章助娟 文章来源:绩溪档案史志网 点击数: 1346 更新时间:2009/8/3 8:52:37

红旗漫卷绩溪邑    春风浩荡马蹄疾

——绩溪革命烽火的燃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

谨以此文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犹见艳阳金秋中,时代伟人庄严的宣告仍在碧空之下久久回荡。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欢呼如同跨越林际的生命的摩挲,清晰而洪亮。他手捧炽热的典章向世界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种尊严在高唱,这是一支号角在吹响!六十年后,面对伫立着的雄伟的天安门,越发显得坚定和滚烫……。

    当今天,我们看到目迷五色的纷杂衣饰、森林似的摩天大楼……我们会驰骋我们的想象,想象我们的过去……如果军阀还在混战、铁蹄还在践踏、战火还在蔓延、生灵还在涂炭,我们的建设何以进行?!因而,在这样美好和谐的日子里,我们倍加感受到和平日子的弥足珍贵,更加深切地怀念为祖国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我们应当缅怀先烈,缅怀先烈就像对失落的故乡一样的找寻,就像对离散的亲人一般查访。

    和平的环境是先烈以极其宝贵的生命换取的报偿;和平之花是烈士用青春的血液浇灌而成。

    我们应当缅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壮阔经历和以鲜血筑成的历史与民族两个景深,并向后人恭传先烈的惊世骇举;同时,回顾和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层累和宝贵遗存,从而满怀信心地展望远景,更加美好地建设前程。

    上篇:

烈 血 洒 热 土    精神 育 后 人

    一位哲人曾云:丰硕的果实,人们只享受它的甘美,却鲜有想起当初它的种子,牺牲了毕生的心血,冲破层层坚土,才得以破壳出芽,茁壮成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热斗争中,绩溪也同全国各地一样,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从星星点点的几个人发展到几个团、几个师的大部队;从小米加步枪(甚至还达不到,仅有野菜加大刀)的简略武器发展到大枪大炮的强大武装,直至配合渡江大军取得绩溪的胜利乃至全国的胜利。期间,物质之匮乏、环境之艰苦、斗争之艰巨、过程之漫长,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一、革 命 萌 芽

    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烈火熏陶了一些绩溪籍的知识青年,他们去党的诞生地上海加入党组织后,受上级指派又从外地回绩建立发展绩溪党组织,但不久,处萌芽期的弱小党组织便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扼杀,反动派在全县上下大肆搜捕,通过联保联坐,(即三户一保:一保如拒不招出共产党,一旦搜出即株连三户)掀起了杀气腾腾的反动气焰,使得全县上下人人自危,个个惊恐。在反动派的重重威压下,大批共产党人遭到逮捕,并施以“坐老虎凳”、“以香火炙”、“吊打”等酷刑,遭到了种种非人的折磨,还有矢志不屈者残遭杀害。但是,即便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仍有志铁意坚者,擦干血迹,壮勇前行,去离他乡,坚持革命。

    二、迎 送 亲 人

    在剑戟血腥下,绩溪人民也和执著的革命者一样,并没有胆怯退却:当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自瑞金出发北上,途经绩溪时,绩溪人民在中共绩溪县委指导下,积极做好迎送红军的准备工作,热情迎送亲人,他们以革命行动有力支持了红军的北上抗日。

    红军所到之处,催人醒悟的传单像关怀叮嘱的家书般亲切地送到乡民的手中,豪迈的标语书刷在乡民的土墙上,于是,乡野的草庐上多了一句句响亮的口号,揭露“保甲制度是束缚农民的锁链”、“保甲长是看门狗”等标语家喻户晓,深入民心。红军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红军的宣传,使绩溪人民擦亮了眼睛,提高了觉悟;红军过绩,给绩溪人民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三、支  援  抗  战

    抗战期间,日军的铁蹄虽未践入绩溪地域,哒哒的马蹄声虽未噪起在绩溪旧城,狭小的城邑并没有如云的战阵,但绩溪也遭到了日机炮火的轰炸,轰炸更加剧了原本的贫困和物质的匮乏,但绩溪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除了成立特别支部、徽州农校支部、青年工作团等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利用各种抗敌机构和群众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大力开展广泛的抗日活动,(如:组织宣传队、演出队,召开演讲会。编印刊物、印发宣传材料、书写标语、举办墙报、漫画等)有力声援抗战外,还组织发动了做军鞋募捐款活动,慷慨地捐物献款,积极支援抗战。

    四、非  常  岁  月

    在游击队眼里,再灰暗的天空也是灿烂的,再深沉的夜空也是光明的。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白色恐怖再次笼罩绩溪,以唐辉为首的中共旌绩县委领导绩溪地区军民,经过将近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复“清剿”,开辟了以绩溪为中心(东至浙江昌化西部、南至歙县旱南、西至歙县里外东乡、北至旌德东乡和宁国甲路、胡乐一带),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多万的地方游击根据地。

    从此,游击队就像一个四处漂泊的游子,终于有了一块不错的栖息地,可以藉此生息繁衍。在这块热土上,游击队发展地方党员400多名,队员110多名,民兵500多人,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绩溪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 还 债 运 动

    好儿女决不依赖他人的布施。

    “皖南事变”后,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环境中,绩溪游击队受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又孤悬敌后,距中央红色根据地远、供给异常困难。即使在经济如此困苦下,游击队仍纪律严明,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需要物资,向地方和群众购买。薄款竭尽后,游击队的经济来源便主要靠借款,为取信于民、提高共产党游击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发展革命力量,游击队在借款后实行“还债”运动:即凡借中农的一律折款归还,凡借不反动的中、小地主和富农、商业资本家的则归还一部分。通过“还债”运动,游击队提高了声誉。

    (二) 生 产 自救

    没有枪没有炮,从敌人手中拿。没有米没有菜自己开园子栽。敌人的炮火阻挡不了游击队的前进步伐,敌人的封锁扼杀不了游击队的生命。

    “还债”运动后,游击队为了克服困难,还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1941年3月提出的“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学习南泥湾精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充分利用空隙时间,借用群众工具,开展生产运动:劈荆斩草,烧地开荒,种上玉米和萝卜等庄稼。游击队员们大多都是穷苦出身,拿起锄头和镰刀份外亲切。春雨过后,禾苗青葱可爱,玉米像青纱帐似的。除了劳耕外,游击队还开展捕野兽、采香菇、摘野菜、挖药草、捉石鸭、摸河鱼等多项生产活动。

    通过生产自救,部队生活得到改善,战斗力大大加强;同时部队也得到锻炼,促进了官兵一致,增强了部队的自身建设;并且生动地教育了根据地的广大群众,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更重要的是打破了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游击队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   战  绩  频  盈

    游击队在绩溪地区活动期间,就像一位智慧而勤勉的果农,经过长期的艰苦劳作,取得了丰收,采摘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果实:

    游击队克服了极其贫乏的物质生活和极其低劣的武器装备等重重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争取‘民变’武装的斗争”,取得了“鸡公关伏击战”、攻打龙井乡公所”、“上横路战斗”、“皖南游击队攻战绩溪城”、“分界山伏击战”、“火烧北门外碉堡”等战斗的胜利,其中有的战斗不发一枪、不失一人便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与贯彻毛主席人民战争的英明策略和游击队为民除霸、人民信赖游击队,积极为游击队提供情报不无密切关系。

    中国共产党就是以一切为人民谋利益,时刻与人民建立血肉联系的无私而崇高的精神,发展革命力量,壮大革命武装,以初始的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全国的熊熊革命烈火,最后取得全国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平安和谐的环境中,倍加感受到和平的珍贵,倍加怀念功成名就后碑处青山一隅的先烈们。缅怀先烈,倍添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

    他们的勇壮镌刻山河,他们的义举雕镂人心。

    下篇:

绩溪城云涌风起    徽水河激流勇进

    在废墟中崛起,在建设中成长。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保持为人民谋利益,与人民打成一片的革命本色,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解放初,绩溪人民在中共绩溪县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积极医治战争创伤,百废俱兴,取得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率领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重在发展搞活,使绩溪的经济又得到长足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进步。

    一、 医治战争创伤    建设新型家园

    旧中国,军阀割据、内忧外患、连年混战,百业俱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新中国安居乐业,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自己的土地。

    解放后,绩溪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时期还成立了各级政权组织,完善了各项建设措施,发展了工农业生产。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498万元上升到1956年的955万元。

    农民成了主宰土地的主人。

    期间,1950年10月,全县开展了土改运动,没收了地主阶级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有了自己耕种的土地,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不让战火烧到自己的家园。

    1951年6月绩溪配合抗美援朝运动,发动全县6万余人参加和平签名,捐献子弹和救济朝鲜灾民款51,588,060元、慰问袋4070个、慰问信2788封,……。报名参军2000余人,为不使战火涂炭祖国山河,为避免祖国人民再一次遭受蹂躏,为保卫祖国和平作出积极的行动。

    洁身自爱。

    就像一个生灵,要想健康,需要洁净

    党还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1952年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通过“三反”“五反”,廉洁了自身队伍,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加强了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血肉联系。

    巩固了新生命,理顺了新秩序,党开始新的事业了。

    从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绩溪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工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由1957年的1206万元发展到1960年的1677万元。

    一股别开生面的新浪潮,激涌着农苑中的一朵新浪花。

    1957年4月9日省委作出了一项对农业有巨大促进作用的重要措施:即推广田间管理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高度责任心,使农业生产有了一个飞跃的前进。

    1958年3月22日县委制订出1958——1962年工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使工农业生产有方向有计划地发展。工农业总产值由1958年的1930万元上升到1977年的4605万元。

    二、 改革开放谱新篇    绩山徽水展新颜

    时间到了1978年,开放的气息扑面而来。色流开始变得鲜亮柔美了,人们的脸色开始变得红润而光亮,衣饰和图案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那是当然的,改革的春风正振翅浩荡南下,新振的翅膀雄风万里,它头顶的日光更炽了,蓝天更蓝了。它巨翼下的国土,被绿色所渲染,它奔泻出更惊人的东西,与之相呼应。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绩溪大地,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致力于从“山区小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绩溪今天的辉煌,也带有历史的层累性,经济建设也是年年创新,代代拓展。故人留下了积淀,新人有了创新理念。他们抖抖身上的尘土,开始有了创业风范和改革气魄,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动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干群进一步加大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力度,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坚持实现了“强工富县、重农富民、科教兴县、外向带动、两手齐抓、协调发展”六大战略,开创了绩溪发展的新局面。30年来,绩溪县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由贫困开始奔向小康。

    绩溪经济的飞跃从以下一串数据便可找见证明:

    199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是1978年的8.88倍;财政收入达到9104万元,连续五年以千万元以上的速度递增,是1978年的10.1倍。绩溪的经济建设连续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县力逐步提高,工农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里都是富强的堆垒,这里留下发达的踪影:

    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绩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绩溪正日新月异地腾飞,这是党的富民政策结成的硕果。

    (一)科技育成工业树

    蚕丝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华美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绩溪,另一端通向世界。

    绩溪是蚕桑之乡,茧丝绸生产是绩溪县的传统产品,历史悠久。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发展茧丝绸生产“一条龙”为捷径,走内涵改造之路,建起了3万多亩桑园的巨大丝绸工业原料基地。同时,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扩大缫丝、织绸企业的生产规模。到1997年,全县缫丝能力达到15600绪,年产“梅花牌”、“云海牌”等名牌白厂丝500多吨,服装制品达25万件(套),基本形成了养蚕、制种、缫丝、织绸、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丝绸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全省丝绸出口重点基地之一,丝绸工业成为全县五大经济支柱。

    绩溪机械业也展开铁翼飞向世界。

    20世纪八十年代,绩溪机械业也已悄然兴起。起家于一个小小的农机修造厂的黄山链传动有限公司通过滚动发展,至1998年,已形成五大系列、400多个品种,成为国内链条行业品种最齐全、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1997年取得了绩溪第一家产品自营出口权。

    皖南光明机械厂仅用了10年时间,便形成了拥有9家下属经济实体的光明集团公司,1997年跨入了国家大型企业行列。

    国有机械工业的兴起,还带动了华阳轻工链条厂、通用机械厂、北村铸件厂、飞奔公司等一大批乡镇、集体、私营机械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机械行业后来居上,成为全县最强壮的支柱产业。

    各种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

    水泥及预制材料、地板材料、花冈岩板材、pvc塑料窗帘等迅猛发展;县化肥厂、制革总厂、绩益公司、海峰包装公司、酶制剂厂、造纸厂等轻化企业茁壮成长,随之而起的精细化工行业,更显咄咄逼人之势,新安生物化工厂、立兴化工有限公同、天池化工厂、华能化工厂、益元化工公司、大鹏公司等竞相登台。

    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也已形成气势,山水景观已大力开发,人文景观也名噪全国:

    绩邑这么一个山区小县,竟惊现过一个富可敌国的徽商典范——红顶商人胡雪岩,令国家级的经济学家们饶有兴趣地前来探究,令商海浪潮中的精英们也前来慕名取经。

    虽然上述企业其中有些已被新兴企业所替代,但它昔日的辉煌,曾经为绩溪经济的腾飞所作的历史层累,我们仍不能漠视,它仍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绩溪飞速发展的轨迹。绩溪工业的发展,全靠党的富工政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绩溪。

    (二) 汗水浇开农苑花

    改革的春风能把穷乡僻壤沐浴成人人心中向往的故乡——美丽富饶的江南绩溪正闪闪地向世界招手。

    改革开放后,绩溪的农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富裕从以下几行数据可奔泻出她的流光、她的溢彩:

    首先,农业已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迈进。林、桑、茶、果、高山蔬菜、畜牧养殖、杂交稻制种逐步形成产业化。1978年,全县桑园面积1.71万亩,年蚕种饲养量1.3万张,年产蚕茧7541担,农民养蚕收入109.6万元。至1997年,桑园面积发展到4万亩,年蚕种饲养量8.3万盒, 蚕茧产量达1600吨(1994年最高产茧达2500吨),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经济林,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和“聚宝盆”。林业提前一年消灭荒山,1995年实现绿化达标,裸露的荒山长出了新绿。1996年绩溪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茶香缕缕,名优层出。

    茶叶开发出“金山时雨”、“锦屏魁芽”等名茶,其中“锦屏魁芽”在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获一等奖,全县名优茶比重已达到37.4%。

    高山蔬菜、大棚蔬菜1978年是个“空白”,1992年只有胡家乡桐坑村种植高山蔬菜。1997年种植规模已扩展到17个乡镇近百个行政村,面积发展到5800多亩,初步形成了岭南的高山蕃茄、辣椒、瓜豆基地和岭北的茭白笋生产基地,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畜牧业也欣欣兴起。天上有飞的,水里有游的,圈里有爬的,地上有走的。畜牧业产值由1978年的1606万元上升到1997年的1.05亿元,先后建成一批生猪、长毛兔、黄牛等养殖基地,并涌现了一批专业大户。

    我县也学会了杂交水稻的制种。杂交水稻制种实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一大致富途经。

    科技与兴农是一对孪生姐妹花。

    农业的发展与科技密不可分。

    农技推广网络建设的加强,使得全县实现水稻杂交良种率达到百分百,玉米基本实现杂交化,油菜全面实现甘兰化。

    名优茶制作技术、特种养殖技术、高山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西瓜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亩产均产值增加8——10倍,绩溪人靠人均5分田、8亩山,靠新型农业,靠科技成果转化,养育了自己。

    (三) 扶贫帮困送温暧

    这里充盈着温情,温情犹如脉脉甘泉,汩汩流入贫困者干涸的心田。

    绩溪县委、县政府在大张旗鼓抓发展的同时,还加快了扶贫工作步伐,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手抓先进村上水平奔小康,一手抓后进村的帮扶和启动,认真组织实施了“一联一、一对一”扶贫工程,即由一名县领导、一企业、一个有实力的县直单位联系。一个重点贫困村,由583名科局级干部联系583个重点贫困户,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取得了较大成效。

    通过实施重农富民战略,绩溪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8元,增长到1998年的2756元。农户的食品支出比重占消费支出比重从60.7%下降到48.45%;五保户集体供养率达到100%;农村钢混砖木结构住房达到98%;高档机电从1978年的5%提高到80%,用电户比重达到100%,农民生活达到省定小康水平的综合指标。

    (四) 迅猛发展的后十年

    1997年至2008年期间,绩溪的经济更是迅猛发展。

    2008年,全县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3.2亿元上升到24.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8年的37,232万元上升到9.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756元上升到4531元;外贸出口总额2767万美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量下降,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2008年,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第一要务,“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1亿元,上交税金1.57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8%,电子、生物、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积极培育壮大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户,万全、富凯、黄链三户企业上交税金超千万元,立兴、海峰两户企业上交税金超500万元,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16项技术改造“百千工程”完成投资2.1亿元,完成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项,新建信息化项目2项。

    效益农业稳步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10.3亿元,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68万吨,油料总产7132吨。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增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新增有机农产品和产地认证4个,板桥绿色农产品公司有机大米标准化生产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畜牧养殖、经果林、徽菜原材料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建立了安徽丰润标准化养殖小区、上庄有机茶、荆州山核桃、蜀马有机庄园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完成栽桑45万株,蚕茧产量1536吨。蜜蜂饲养量7.4万群、长毛兔饲养量10.8万只,生猪出栏量16.8万头,能繁母猪总量2.05万头。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新建城郊蔬菜基地1456亩。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创新招商方式,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6.9亿元(不含房地产项目),利用外资317.3万美元,认真组织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39个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投入生产企业22家。项目储备、争取、推进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项目总数109个、投资规模超百亿元的项目储备库。建立重大项目专班工作组制度,绩溪至黄山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皖赣铁路西迁及扩能改造、京福高速铁路、杭州至黄山高速铁路、绩宁高速公路、华龙公路改造,省道217线改造、扬溪源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石煤综合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经济发展项目快速推进。

    此外,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同时抓,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之风日盛。教育、交通、卫生等项事业也都蒸蒸日上,大步迈进。

    解放六十周年,古老蚕乡展新颜,绩溪经济大飞跃,人民生活上台阶,文明之树结硕果。这是新中国独立的硕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新绩溪就该这样,这样才算新绩溪。

    绩溪人民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迈进!

    绩溪的明天定会鹰击长空,展翅翱翔!

    绩溪的将来定会因丰姿而绰约,因富有而华美!

版权所有:中共绩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地址:绩溪县行政办公中心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传真:0563-8162371  备案号:皖ICP备18009969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69号